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,培养具有地理特色的创新人才,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持续完善“地理E+”双创育人平台,通过专业导师指导、项目化训练、赛事实践等环节,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。为展现地理学子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卓越表现,分享双创成长经验,我们特别推出“地创达人”系列专访。
在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华东师范大学校赛中,地理科学学院赵佳团队凭借作品《我国冬季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事件特征与未来变化评估》荣获银奖。本期,让我们一起走进赵佳同学的科研之旅,聆听他如何从“科研小白”成长为“预报评估探索者”。

赵佳个人照
获奖情况
2024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
2024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
202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海市二等奖
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5)华东师范大学校赛银奖

获奖情况
在探索中起步,在坚持中积累
赵佳同学的科研之路,是一条典型的“从入门到深耕”的路径。在他看来,科研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步步为营的积累。赵佳的科研之路遵循着清晰的进阶路径。大一期间,他主动加入吴电明教授课题组,通过参与团队科研活动夯实专业基础。大二阶段,他在乔枫雪老师指导下成功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,系统学习程序设计等研究技能。进入大三后,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,他顺利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与修改,最终实现大三上学期投稿、下学期见刊的科研突破。
回顾这段经历,赵佳特别强调“主动沟通”与“目标清晰”的重要性。“如果你的目标是本科就发表论文,那你在找导师的时候就要提前沟通好,全程多与导师、师兄师姐们交流,他们的经验能帮你避开很多弯路。”

采访现场
聚焦前沿问题,精准切入课题
赵佳的课题源于对现实灾害与前沿技术的双重关注。2024年初,我国南方连续遭遇两次大范围冻雨灾害,其影响范围向东北扩展至河南、安徽北部等传统非冻雨区,湖北等核心区域的冻雨强度更是达到了1981年以来的极值。而与此同时,以Google DeepMind开发的GraphCas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气象模型,正掀起一场预报技术的革新。
“GraphCast这类模型在全球中期预报中表现得非常出色,但它在冬季雨雪这类极端天气过程中的预报能力,尚未得到系统评估。”赵佳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科研缺口,并以此作为自己项目的切入点,“如果模型能够进一步完善,我们的气象工作者就可以据此进行时间上和空间上更加精确的预报,使我们普通民众可以合理安排出行时间、提前准备抗灾物资等。”

赵佳团队照片
展望未来:从模型评估到科研深耕
这次获奖,给了赵佳团队极大的信心。关于项目的未来,他计划进入更深入的探索。“后续我们会拓展研究,例如除了GraphCast,我们还将系统评估多个AI大模型对冻雨的预报能力,通过对比研究找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,为构建更精确的冻雨预报系统提供科学依据。”
对他个人而言,这段科创经历也坚定了他未来的学术道路。“我将在研究生阶段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。这次科创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系统的研究方法,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总的来说,这次经历对我而言是意义非常重大的。”
从课堂学习到科研实践,从项目参与到成果展出,赵佳的成长历程印证了科研创新需要脚踏实地、久久为功。愿他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地理学子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勇敢前行,用智慧与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。

